华人的幽默和笑话博大精深,蕴藏无数的文化和历史因素,再加上字和词的结合让人捧腹一笑。举个例子,
甲:猪的用途大,浑身都是宝
乙:马的用途更大,不但浑身是宝,而且连放个屁都讨人喜欢。
乍听之下,乙似乎想表达马的用途大,可是,乙的弦外之音确是——“马屁”讨人喜欢。从简单的一个笑话,真实地表现出华人历史背景及其造就的文化结果。自古以来,由于君主的昏庸无能让小人之辈当道,“堆文砌字”的文妖,再加上“文字狱”的迫害,造成无数生命的牺牲。慢慢的,人民臣子倾向于说好话,奉承阿谀,导致国力衰退无法进步及文化呈于胶状,无法突破。更甚的是,这种不良的文化衍生到社会各个阶层,人们不但不愿说真话,而且说话模棱两可,令人摸不着头脑。以下这则笑话就是最好的例子:
有个人棋艺很差,局局定输无赢。可是每当有人问,他总自圆其说:
“第一局他没输,第二局我没赢,第三局我想和,他不干。”
除此之外,华人的生活文化也在以下的一则笑话中展现出来。
因为丈母忌“四”,所以我们都尽量避用“四”。
有一天,查户籍的来,“你家几个人?”
“五减一个”,我答。“是谁死了?”,官问。
“不不不!三加一个”“是谁那么快生了?”
这则笑话深刻地描绘迷信和讨个好彩头的传统文化。因为“死”和“四”是谐音,导致许多人都有所避忌,这里姑且不讨论华人对生死的看法。查通胜(通胜也因为“输”和“书”谐音,由“通书”改为“通胜”),选个吉利的日子的话就是一个活生生的好例子。尽管这看是无伤大雅的举动,但是直到现在仍然有许多过于迷信,而导致被歹徒欺骗的案件仍然层出不穷。
当然,除了批评陋习,笑话中也有展现华人文化的独特之处。
“爸爸,什么叫东西?”,儿问。
“譬如,桌子和椅子”,爸答。
“爸爸不是东西,妈妈不是东西,我不是东西,我们一家大小都不是东西”,儿说。
这个小孩子似懂非懂,他不知道东西也有一个引申义。“我们一家大小都不是东西”也可以解释成我们一家大小也不是什么好人,是骂人的话。自古以来,中国人都以自身的文化引以为傲,就连骂人也不能有失风度。可是,“东西”这词,也意义深远。例如:“你这坏东西,脑袋转得挺快的”师傅道。“坏”和“东西”,都是贬义词,可是在这里却不是骂人的话,反而带有赞赏。这就是为什么外国人起初尝试与中国人打交道时,都被模棱两可的话弄得团团转。因为说话的方式,往往令人觉得模棱两可,话中有话。这样解释也可以没有错,那样解释也行得通。
最后,儒家思想也反映在各笑话中,尤其是有学识的人(所谓的秀才)必须肩负扶穷济贫的使命,否则将会被批评,被奚落。
一个恃才傲物的秀才,看到一个卖花的小孩,就拦着他的去路,说“如果你能对到我的对子,我就买完你的花。”
“大篮也是篮,小篮也是篮,小篮装进大篮里,两篮合一篮。”
小孩已经生气莫名,随口说出,
“棺材也是才(材),秀才也是才,秀才装进棺材里,两才(材)合一才”
秀才听罢,暴跳如雷,拂袖而去。
本文也于荟彧亭刊载